创新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二(2)

  •   70年来,从“筒子楼”“大杂院”到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突破39平方米,从“一药难求”到139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民生的“小事”,成为推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大事”。

      ——人才集聚成关键支撑,为创新中国注入澎湃动能。

      创新发展“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题:创新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二

      面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如果我们仅凭“一招鲜”或者“几招鲜”,很难有长足的进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每一小时,20多万旅客乘高铁出行、500余万件快递被寄出签收……

    创新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二

      身为潜水艇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当场宣布:“我将与大家一起下水!我们要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的进行曲,把试验数据成功拿回来!”

    历史,公正地记录着一个国家走过的70年印迹。从一穷二白起步,在砥砺奋进中开拓,世界深切感知着创新之中国。

      从一穷二白起步,在砥砺奋进中开拓,世界深切感知着创新之中国。

      下潜的每一秒都惊心动魄。100米、200米、250米、260米……一个新的核潜艇纪录诞生了!

      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2017年5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1978年底,经千挑万选,52名中青年学者启程赴美留学,而2017年底,,来华的外国留学生已经超过50万;

    【专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从百废待兴到经济总量跨越90万亿元大关,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创新,让中国在70年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这是黄旭华院士手捧潜艇模型的肖像照片(2016年1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2019年3月10日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星发射升空。至此,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300次飞行任务。新华社发(郭文彬 摄)

      历史的长河,静观时往往风平浪静,蓦然回首,才能体会波澜壮阔。

      从永载史册的红军长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两座精神的丰碑,架起了民族独立复兴的精神之柱。

      数百米深的深潜试验,是最危险的试验。曾经,国外一艘核潜艇失事,129人遇难。中国能成功吗?

      于都河北,东门渡口。

      昔日盐碱荒地,今朝“渤海粮仓”。李振声,这位与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李”的老科学家,数十年专注研究小麦新品种,只为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创新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二

      小到火柴、螺钉,大到飞机、汽车,那时的中国,工业几乎为零,许多地方还是“刀耕火种”,这是共和国起步时面临的贫寒“家底”。

      要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保障,要从强调增长速度到注重发展质量,就要用改革的创新举措,温暖中国人的心房。因为,创新的增长点就蕴含在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中。

      70年来,从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到上海自贸区、雄安新区;从上海张江到深圳南山,从武汉光谷到成都天府……创新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创新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二

      从1952年1小时消费品零售额不足300万元,到1小时网上“买买买”就达11亿元。创新,让中国从过去的“世界工厂”变成“全球超市”;

    创新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二

      70年波澜壮阔,创新是不断递进的旋律。

      以基本医保全覆盖、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形成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以7.4亿贫困人口的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依托庞大的市场需求,以高铁、网购和互联网支付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变着今天的中国。

      ——制度优势是根本保障,是我们成就事业的动力之源。

    创新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二

      李振声院士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中科院南皮站)的试验田里(2014年5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鲲龙”AG600在珠海金湾机场起飞(2017年1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开国大典上,参与阅兵的飞行编队一共只有17架飞机,但没有“中国造”。为了飞出气势,这支“万国牌”飞行队,不得已绕回来再飞一圈。

      这是一段解密的往事。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胡喆

    创新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二

      东方大国的律动,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创新惊喜。7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始终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一切为了人民。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2019年会以“极不平凡”被人们铭记。

      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无数梦想竞相绽放。创新,这颗神奇的“种子”,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生长”。

      没有图纸,就从最简单的设计干起;没有电脑,就用算盘“打”出核心数据……

      70年来,中国主动敞开大门、迈开大步,真正让中国赶上了世界潮流,融入了世界体系,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潮流的引领者。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20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将在南海开展极限深潜。参试人员心情忐忑,宿舍里响起《血染的风采》。

      当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强国梦的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水长流。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历史节点上,对创新中国的最大致敬,就是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书写“可爱中国”新的辉煌篇章。

      “一部新中国奋斗史,也是一部慷慨激昂的创新奋斗史,中国式创新让‘赶上世界’的强国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科院院士韩启德说。

      创新中国的希望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