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救救没烈焰网页sf落的"小人书"!

  •   “小人书”重出江湖,非但不能说明它正找回自己的活力,反而说明它的活力正在丧失。因为“购买者主要是成年收藏者”。近年来,由于影视的普及、人们休闲方式的增多以及国外卡通漫画的冲击,“小人书”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如果我们再不拯救这种艺术形式,它是否会变成我们这个民族尘封的记忆呢?鲁迅先生有“把《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一个个描下来”的童年,而现在儿童“百草园”里却没有了“中国”孩童那份独特的体验,他们的“百草园”里是娱乐性极强的卡通,是麦当劳的美食。这不禁让人感叹:是谁偷走了他们童年里的“中国”呢?

      在如今漫画、卡通当道的中小学生文化市场,曾经风靡一时的连环画早已风光不再。然而,近年来,连环画又悄悄出现在了一些书店的柜台上,但它们却成了少数人囊中的收藏品。(2月21日《青年时报》)

      



      有位热心收藏连环画的市民感慨地说:“这些既有历史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又蕴藏着多种艺术形式的书本怎么可以轻易消失呢?”是的,中国怎么能没有自己的“标签”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通过文化政策、法令、税收等方式对民族艺术、传统艺术等艺术形式进行鼓励、资助、推动,这也许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吧?
      人们这几年慢慢意识到了民族传统的缺失之痛,认识到一个没有传统或弃传统于不顾的民族多多少少有点可悲。在一个日趋同化、一体化的时代,保留自己民族的特色,也就是保留了一个民族确立自己存在的标志,同时也为这个民族保留了一笔财富。通过这两年流行的“国学年”、“祭孔”、“读经”等极端激进的文化名词,我们不难发现:人们要求“复兴传统”的呼声越来越激烈。在价值观和政治制度领域等关键领域,不恰当地以“民族性”为由拒斥“现代性”必将损害我们的改革大业,这样做无疑是错误的。但是作为文明的外核和标签的服饰、餐饮、建筑风格、民间习俗等本应当保留的东西却成为了现代化过程中不必要的牺牲品,这同样不也很不该吗?对它们进行修补和找寻,最终并给以必要的保护,,是值得赞誉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正是通过这些外部形态,我们才会形成对自己民族的自觉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