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一夫:败走中国!家乐福究竟怎么了?

  • 这其中必定有“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与线上电商异军突起的影响。诚然,凭借着便捷与价廉等优势,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足不出户即可送货上门的网购,无数快递小哥更是走街串巷忙得不可开交。

    成立于1959年的家乐福,既是大卖场业态的首创者,又是欧洲第一大零售商,更是世界第二大国际化零售连锁集团,其业务范围遍及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用举世闻名来形容并不过分。可是,在中国市场耕耘24年并取得无数辉煌成就的家乐福,近年来却每况愈下,在屡屡传出要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后,终于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然而,好景未能长久。

    然而,中国市场上的家乐福却成了反面教材,至少错过了三次良机。

    消息一出,立刻刷屏朋友圈,有人惊叹,有人振奋,有人赞不绝口。

    家乐福究竟怎么了?

    结果可想而知,并没有扑腾起太多水花。

    2、

    面对困境,家乐福也曾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自我变革,包括上线自己的电商平台、涉水O2O业务、开设便利店等等。然而,这些努力都不足以将经营状况从泥泞中解救出来。

    事实上,倘若放大视角,不止零售界的家乐福,各行各业都有类似的案例发生,比如柯达、神钢、三菱等巨头,皆是“因未能抓住转型的机遇而断送自身前途”的典型。

    对此,美国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犀利地指出:曾经成绩傲人的公司只会寻求产品的“精益求精”,其发展来的新技术不过是“延续性技术”,真正能带来新变革的“破坏性技术”却被忽视,从而将发展机会拱手让人。

    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优秀人才的缺失都是致命的打击,家乐福也不例外。

    然而在我看来,这绝非导致家乐福败走中国市场的根本。毕竟,内因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而外因充其量只有影响和干扰之效;换言之,家乐福的核心症结,还是在于自身。

    付一夫:败走中国!家乐福究竟怎么了?

    付一夫:败走中国!家乐福究竟怎么了?

    (3)各地招商引资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地段、税收、人才等。

    1、

    家乐福的中国时代已近尾声,但留给我们的反思才刚刚开始。(中新经纬APP)

    电商的崛起,倒逼着传统零售商的业务转型,可家乐福却慢了不止一拍,到2015年中期才想起来发展线上业务。值得一提的是,从购物体验来看,家乐福的线上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可言:App运行速度慢,产品种类有限,很多地区不支持生鲜的配送,物流效率低下,包邮门槛过高……可以说,无论是时间还是价格,家乐福都输给了对手。

    (1)当时一二线城市居民正经历着初级的消费升级;

    任何企业都不能独善其身。

    有人说,家乐福是败给了时代。可是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家乐福真正败给的不是时代,而是自己——是家乐福的管理经营不利与一再错过时代机遇,让曾经辉煌无比的自己跌下神坛。

    对供应链体系建设的忽视,让家乐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供货速度太慢既不仅影响购物体验与商品销量,更导致自身竞争力被对手不断蚕食。直到2015年,家乐福才开始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配送中心,但为时已晚。

    5、

    早在家乐福如日中天之时,其供应链和物流上的缺陷就已经有所显露。对于超市和大卖场来说,建立起自己的配送中心和运输体系,有助于降低采购成本、提升周转效率、降低缺货率,但家乐福却一直没有补齐这块短板——毕竟很少有人会在躺着赚钱的时候“搞事情”,更何况自建仓储物流是如此“铺张浪费”。于是,保持现状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2年,家乐福在中国20个城市开设35家大卖场,到了2006年,卖场总数突破100家,平均每年新开16家店。迅猛的攻城略池之势,使得家乐福在外资零售上始终保持门店总数第一,并一举成为了中国市场上名副其实的零售霸主。

    家乐福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虽然“店长集权制”让家乐福成为了全球排名三甲的国际零售巨头,但也带来了系统和制度上的缺陷。例如,每家店面的布局、陈列与价格都不尽相同,给劳动密集型的零售行业留下了管理上难以标准化的隐患,为未来大规模扩张设置了诸多障碍;同时,过大的权力,还容易滋生出来自各个门店的贪污腐败。

    彭博数据显示,2006年以后,家乐福营收增速出现下滑趋势,2006-2018年的平均增速仅有4.36%,其中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甚至为负增长(参见下图)。此外,根据中信证券(600030)的研究报告,家乐福中国大卖场的坪效(即每坪的面积可以产出多少营业额)也在下降,从2008年的3.0万元/平方米降至2017年的1.8万元/平方米,年均降幅为-5.78%,明显快于同业其他商家。

    这一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创新陷阱”。

    3、

    4、

    鲜明反差之下,是线下零售面临的阵痛以及对前景的迷茫。自2012年起,大部分以百货、超市为主营的零售企业增速不断下滑,在电商飞速发展的压力之下,线下零售商的日子每况愈下,许多大型超商甚至不得不以关店预示自身的败退——而关店的名单里,就有家乐福的名字。

    1995年,法国人施荣乐(Jean-LucChereau)在家乐福中国率先推行了“店长集权制”——这是一种饱含自由价值观的管理机制,在此框架之下,店长不仅可以自行决定一家门店的选址、采购、配送、调价、陈列等多个环节,还能充分释放自己的管理潜能,以更加灵活的方式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商业竞争的需要。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具体而言,大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不经意间坠入“创新陷阱”的怪圈——相比于更具颠覆性的创新模式,大公司往往更愿意沿着自身原有的技术与业务专长前行,进而形成固有的发展路径,但也会因此而越来越遭受旧轨道的制约,此时,一旦新的技术或者业务模式成为市场主导时,大公司就不得不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机。

    2007-2013年,家乐福继续在中国扩张。但这一时期,国内市场环境与人们的消费习惯开始发生变化,而业内的竞争对手们也都纷纷崭露头角,大润发、永辉、沃尔玛们悉数参与到瓜分零售业大蛋糕的阵营中来。种种因素叠加,终于让家乐福的经营渐显疲态,并在很多硬指标上被大润发和沃尔玛超过。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