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军之殇:《战地1烈焰最新私服》“尼维尔之夜”地图背后的血战

  •   另外,在英军发起攻击前5天,即4月4日,英国皇家飞行队便已发起了旨在夺取该战役地带制空权的空中进攻。英德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空战。联军统帅部曾臆想五天就能把德军的空中力量赶尽杀绝,然而事与愿违,真正被击垮的恰是联军统帅部美好的愿望。皇家飞行队从一开始就遇到了致命的打击——坏天气,空中不是阴雨密布,就是低云滚滚,一切不利于空战的天气全让英国人赶上了。五天的战斗中,德国人不仅没有被赶跑,反而击落了皇家飞行队75架飞机,连同各种事故在内,后者共有131架飞机坠毁。因此,1917年4月,被英国皇家航空队称为“血腥四月”。

      攻势进行了十天有余,法军早已失去了奇袭机会,德军的预备队则不断赶来,令焦灼的战事没有任何起色。先前过高的期望,现在引起了巨大的反弹,在机枪和铁丝网下挣扎的士兵早已深感疲惫,不愿再去送命。而法国政府面对日益巨大的伤亡和微乎其微的收效也颇为不满,同时,他们嗅到了部队哗变的气息。终于,在4月28日,贝当被指派为总参谋长,以扭转尼维尔攻势带来的不利局面。

      从1917年到2017年,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DICE不失时机地放出《尼维尔之夜》和《攻占托尔》,其中也许有“勾引”玩家买高级通行证的成分。但相信。很多玩家通过这几张地图,产生了对历史的好奇。以上,也我编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我是一个玩家,同时爱好历史,我感谢一个既能让我开心,又能让我长知识的游戏开发商——这正是一点,让我对EA和《战地1》始终保持着尊敬。

      然而实际上,法军气势如虹的炮击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斩获,因为德军在此之前早已预料到法军在这一方向上的行动。作为西线德军的灵魂人物,埃里希·鲁登道夫早就策划了一场缓慢而明智的撤退:自1917年2月23日至3月16日,也就是法军打响攻势前一个多月,德军主力便分步退入了联军所称的“兴登堡”防线。在进攻发起的当天,德军更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早有预料。他们在法军炮火准备开始后就放弃了容易被攻占的掩护阵地,退入地形有利、工事坚固的山地防线。在法军的徐进弹幕过去之后,混凝土碉堡内的德军纷纷进入阵地,用留在战位上的机枪向法军一波波的人潮疯狂扫射。徐进弹幕扑了个空,而后续进攻的法军步兵则把什么厄运都赶上了。不仅如此,鲁登道夫还准确判断了尼维尔的意图:在其五十多个预备队师中,他只把八个师派往英军发起佯攻的阿拉斯,其余全部逐次投入到埃纳河战线。激战24个小时后,法军伤亡已经远远超过尼维尔预计的一万人,也远远超过法军为此战规划的、一万五千人的野战医疗体系接收量——达到了惊人的九万多人。尽管伤亡超出预期,尼维尔还是决定继续进攻,在面对法国记者们时,他在地图上把德军放弃的前沿指出来,吹嘘为“可喜的突破”,同时,他还隐瞒了法军在德军主要阵地前的惨重损失。

    尼维尔攻势期间,,准备发动进攻的法军步兵

    游民星空

    游民星空

      5月3日,哗变发生了。第二殖民师的一个团首先反叛,并迅速蔓延开来,他们的口号是“宁守战壕,不去攻击”。成百上千的战士离开前线,不是因为懦弱,而是抗议自己像牲口一样被派往前线白白送命。一系列哗变直接把尼维尔抛向了风口浪尖。5月5日,由于伤亡过于巨大、且收效甚微,英法联军不得不停止攻势。在5月15日,法国政府做出了明智之举,他们任命贝当接替尼维尔出任法军总司令,收拾前方的残局。上任不到半年的尼维尔,匆匆结束了自己的总司令生涯,成为了法军任期最短的最高指挥官之一。


      这两次铺垫性的行动,均没能达成预先目的,但尼维尔甚至没有针对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产生的后果进行任何调整。他信心满满地认为,自己重兵在握,对德军构成压倒性优势,只需要按照原计划行动。4月16日的攻势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1917年上任之后、在前线视察的贝当,他用行动平息了前线的不满,并消弭了法军历史上最大的危机

      更令人发指的是,尼维尔甚至没有任何调整计划的打算,他似乎是相信了自己对媒体的宣传,丝毫不顾及部队损失的惨重,不顾一切地发动一波又一波攻势,数以万计的士兵被他像赶牲口一样赶进了德军阵地那个大屠宰场。

    游民星空

    在《战地1》单人战役“至上权威”的第二节“全面战争”里,如果你能保证4架轰炸机存活,就可以解锁关于“血腥四月”的百科

      4月9日,按照原定计划,英军向阿拉斯方向发起攻击,意图在法军主力行动之前牵制德军,史称“阿拉斯攻势”。当日清晨5时30分,攻击步兵在拿捏准确的徐进弹幕掩护下,从第一线发起全面进攻,不到一小时便占据了整个德军第一道防御系统。该日的行动异常顺利,但4月10日开始,大受鼓舞的英军向德方纵深突入时,却发现自己深陷埃里希·鲁登道夫亲自设计的防御体系,被德军密集的火网挡住去路。同时因为坦克、火炮与步兵协同不利,直至14日第一阶段攻势结束时,英军仅实现了有限的突破,并未能扩大战果,也没有为即将展开攻击行动的法军牵制足够多的德军预备队。

      尼维尔此后的境遇则颇为不同。1917年12月,他被派去北非,一直待到1921年,自己的军旅生涯结束。几年后的1924年,他在法国逝世,享年68岁。

    “尼维尔攻势”变成了“尼维尔大屠杀”

    无人区里已经腐烂的士兵尸体


      之后,贝当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平复了一线部队的叛乱。他不止靠镇压,同时也通过士兵们没接触过的亲和力。他跑遍了一线部队,收集意见,解决困难,给予官兵正当的权利,收回了人心。战后,贝当成为了法兰西英雄,也正是这一点,让他在二十年后的另一次大战中,再次为人们熟知——当然,那是另一段故事了。


    亨利·菲利浦·贝当(1856-1951),他在最黑暗的时候重振了法军的士气。二战法国战败后,却成了纳粹德国的傀儡。

      4月16日清晨,在徐进弹幕的掩护下,法国第5、第6集团军为主,第4、第10集团军为辅,总计120万法军,五千多门大炮和两千多门堑壕炮,128辆坦克,在埃纳河方向投入这次规模庞大的战役。

    游民星空


    1917年,法国巴黎一家沙龙推出的宣传画,显示了法军前赴后继誓死作战的景象,但实际上,这些士兵是作为炮灰送进了绞肉机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