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励勤与马琳分别出生于1978年和1980年,两人年龄相仿,成绩相似,整个职业生涯都在相互竞争。两人第一次在国际赛场较量是1996年的亚洲杯决赛,当时还未被媒体称为“王马大战”。
——马 琳
亦敌亦友 传奇竞争
而马琳在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团体赛力挽狂澜拿两分立功,记者有幸在莫斯科奥林匹克体育馆现场见证了马琳的赛场英姿与夺冠后的眼泪。而在国内的直通莫斯科选拔赛中,马琳力压王励勤,最后一个搭上莫斯科的末班车,“王马大战”不仅仅是单打的缠斗,更表现在世界团体大赛中都能够体现出核心球员的价值。
王励勤与马琳两位天才,在相互阻击的残酷竞争中,彼此都未能实现大满贯传奇,“世界杯先生”马琳3次阻击王励勤;而世锦赛仿佛是王励勤的主场,奥运单打冠军马琳三度跌倒在王励勤拍下,狭路相逢,冤家路窄,竞技体育就是如此残酷。
王励勤、马琳话对方
对乒乓球事业的挚爱,让35岁的王励勤一直保持着不错的竞技状态,去年全运会团体赛力克八一队迅速蹿升的新秀樊振东,让球迷惊叹“‘大力’宝刀未老!”王励勤从内心来讲对国家队其实很不舍,但上海作为一线城市,却出现了打乒乓球的好苗子偏少、青黄不接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乒乓球项目竞争激烈,青少年都面临很大的升学压力,家长也大多考虑孩子的出路问题。”王励勤说,“从后备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上海需要我回去。上海年轻运动员培养、人才梯队建设,在全国处于一般水平,我希望把国家队好的训练和管理经验带回去,尽快提高地方队的水平,为小队员打下扎实的基础。”
马琳刚刚“变身”为广东乒乓球运动管理中心的马主任,他坦言:“为国家队输送人才,培养小队员是一个新课题,但是到了广东,国家队的战斗力、向心力、凝聚力是不能丢的。”“未来培养队员的原则是充分发挥个人特长,而不是完全效仿某个人的打法。随着国际乒联推出系列改革,对中国传统的直板打法发挥前三板优势影响比较大,对直板的未来发展不容乐观。”马琳说。
我们之间一直是非常良性的竞争。如果没有这个竞争,我相信有一个人扛不住了,另外一个人也许很快就会被年轻队员超过。
制图:宋 嵩
2003年巴黎世锦赛与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接连遭遇重创,男单金牌分别被奥地利选手施拉格和韩国选手柳承敏夺走。中国男队在2005年上海世锦赛前放出了“誓夺男单”的豪言。这届世乒赛,最终成为了王励勤和马琳的舞台,他们携手进入决赛,烈焰最新sf,王励勤最终在家门口夺冠,“王马大战”的序幕正式拉开。
王、马二人为中国乒乓球做出了巨大贡献,“王马大战”已经落幕,令球迷有些不舍。有球迷建议:主管上海与广东乒乓事业发展的两位老将,如果能够延续“王马大战”,如同乒坛宿将郭跃华、陈新华表演“滑稽乒乓”,就是推广乒乓球项目的绝好方式。“王马大战”如果包装到位,肯定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力,成为国乒“第三次创业”、推广国球的“保留节目”。(记者 王继晟)
“在比赛中,无论是领先,还是落后,马琳给人一种非常难缠的感觉,始终让你非常头疼。他的战术变化、心理素质在国家队队员中是最强的。他正是依靠这些过人的本事,拿到了今天的这些成绩。我们两个一直在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思想上一刻也没有放松。正因为有了一个强大的对手,才能督促自己不断向前发展。”走马上任上海乒羽中心主任的王励勤如此评价老对手马琳。
为备战4月东京世乒赛团体赛,中国乒乓球男队3月10日已经开赴厦门封闭训练,刚刚退役的国乒老将王励勤和马琳,双双重返集训球场,作为身披国家队战袍20年左右的“特别顾问”,共同给师弟们传授大赛经验。王、马终结对抗,化“敌”为“友”。
《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28日 15 版)
共同转岗 竞争继续
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刘国梁对“王马大战”的评价是:“一辈子的对手,一生的朋友!”“我们两个十几岁几乎同时入国家二队,直到为2010年莫斯科团体赛,打了最后真正意义上的两人PK,应当说前后十几年来一直竞争,在彼此的身上都学到了许多特长、优点。说实话,在彼此身上也丢失了很多冠军。”马琳说。英雄相惜,袒露心声,看似一生的冤家对手,其实正是竞争中共同成长的好朋友、好兄弟!
正因为有了一个强大的对手,才能督促自己不断向前发展。我的成绩里有他的功劳,他的成绩中也有我的努力。
英雄相惜 袒露真情
——王励勤
王励勤上海世乒赛夺冠以后,国乒队内竞争达到白热化,日渐成熟的王励勤和马琳则显示出了超人一筹的实力与境界,稳坐头两把交椅。2006年不来梅世锦赛团体赛,王励勤成为最大功臣。“当时,第一场马琳负于德国选手波尔,第二场我战胜许斯扳回一分,第四盘我再次上场对阵士气正旺的波尔,如果我再输给波尔,到第五场我们没有把握拿下比赛。所以必须战胜波尔,压力真的很大。当时比赛很艰苦,双方战成2∶2以后,第五局我3∶5落后交换场地,最终艰难拿下比赛。”王励勤至今对比赛过程仍记得清清楚楚,仿佛围棋选手的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