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架“飞虹”立体交通烈焰传奇私服畅达全城青岛跨入立体交通“快时代”

  • 讲述人青岛地铁集团总工办主任黄舰 

    进入“十二五”后,青岛跨入立体交通“快时代”。2011年6月30日,胶州湾大桥、胶州湾隧道建成通车,完善了我市东西跨海的交通联系,实现了“三城联动”,也为市民的幸福生活增添了新动力。不少市民在西海岸安家,每天穿越胶州湾两岸,隧道成了他们追逐梦想和幸福的“摆渡人”。 

    烟波浩渺的胶州湾上,大桥横亘两岸、长虹卧波;幽暗深邃的海底,胶州湾隧道蜿蜒绵长、沟通东西;城市腹地,一条条高架路成为了半小时经济圈的输血动脉;高楼之下,轨道交通通畅顺达,地铁之梦照进现实……纵横交错的城市立体交通网,正在塑造城市新格局。而立体交通动脉的规划建设,也给青岛的城市格局带来巨大变革。 

    2008年,青岛地铁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地铁2、3号线启动了前期工作。黄舰说,“我们通过分析发现,青岛的城市发展格局发生变化,3号线的线路走向客流量密度比较大,所以决定先开工建设3号线,而后期的出行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目前,我市城市轨道交通已有10条线路获得批复,1、4、8、13和2号线西段同时施工在建。 

     

    1978年,黄舰报考了原兰州铁路学院,学习铁道工程专业,从此与轨道交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业四十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一辈子在跟轨道交通打交道。”“1993年,听说青岛要开工建设地铁,我从原单位辞职,到地下铁道办公室工作,那时益群地下商城已经开工了。当时规划的老1号线,是从西镇到国棉九厂,长度为16公里。”据黄舰介绍,青岛地铁从1987年4月开始筹建,1991年向国家上报立项,1992年获国家批复,1994年青岛开始试水地铁试验段。“试验段当时是从水清沟到开封路,,主要是对建设地铁进行前期探索,而探索的两个课题,一个是测试矿山法施工对周围居民的影响;另一个是研究地下防水,这个工程一直到1999年竣工。”黄舰说,当时青岛人口密度不是很高,地面交通也不是很拥堵,建设地铁的迫切性远不如现在强烈。“从1993年到2008年,这15年当中,青岛地铁虽没有大规模建设,但我感觉学习并没有耽误,反而是在不断加强,业余时间我自主学习了项目管理,提高自己的综合管理能力。” 

    交通被称为现代经济发展的“血管”,交通线网的完善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城市从诞生、发展以来就一直与交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持续完善立体式交通线网,提升城市品质。

    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同时,地铁还发挥着巨大的“同城效应”,汇聚着人流、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为城市融合发展提供了新平台。目前,青岛已开通3条地铁线,地铁运营里程约103.6公里,4条线同时在建。根据远期规划,青岛地铁未来规划建设18条线路、400个站点、总投资约4000亿元、营运里程800公里,最终形成覆盖城乡的轨道交通线网。今后,青岛轨道交通将加速实现网络化运营的转型,为我市全域统筹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海信立交桥位于宁夏路、延安路、南北延安三路和台东一路五条道路的交叉口处,是胶宁高架路上的重要交通节点之一,每天的交通流量很大,承担着连接青岛东西的重要作用。而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大转盘,虽然当时的车流量并不算特别多,但我市超前策划,决定在此处修建立交桥。 

    横架“飞虹”立体交通烈焰传奇私服畅达全城青岛跨入立体交通“快时代”

    横架“飞虹”立体交通烈焰传奇私服畅达全城青岛跨入立体交通“快时代”

    (感谢青岛市城建档案馆对报道的大力支持) 

    大型立交桥,是一座城市交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众多的立交桥,让城市交通从平面走向立体。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委了解到,自1978年开始,我市先后建设了杭州路立交桥、铁港立交桥、人民路立交桥等交通枢纽,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基础设施的面貌;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政府东迁工程的启动,我市进行了鞍山路打通,新建海信立交桥、澳柯玛立交桥、镇宁立交桥等工程,城市交通格局逐渐建立;“十五”以来,胶宁高架路、杭鞍高架路等工程相继完成,初步形成了以快速路为骨干、主干路为补充的城市快速交通路网体系。 

    路畅天地新。一个个大交通项目的建设,持续发力,“内外兼修”,一步步缩短了青岛的时空距离。而在地下,一条条蜿蜒的地铁,将青岛载入了发展新时空,也搭载着新梦想,驶向城市崭新的未来。2015年12月16日,地铁3号线北段开通运行,青岛在我省率先迈进地铁时代;2016年12月18日,地铁3号线全线通车;2017年12月10日,地铁2号线东段开通;2018年4月23日,地铁11号线开通…… 

    讲述人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原总工郭道军 

    运输车开一夜构件才能到现场 

    蓄力而发、借势起航,如今的青岛,正用昂扬姿态一步步勾勒出“大交通时代”。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傅春晓 

    经历种种挑战建设高水平地铁 

    “如何把青岛地铁建设成高标准、高水平、质量和经济性都比较好的地铁,这个问题我们思考了很久。”黄舰表示,青岛地铁要建成高水平的地铁,经历了很多挑战,“比如青岛的地质优良,地下都是花岗岩构成,比较坚硬,之前我们认为只能爆破,后来发现还得利用机械掘进,所以我们采用国外优秀经验,与北船重工成立小组进行论证,成立了青岛轨道装备公司,从意大利引进技术支持,研究生产双护盾TBM,应用到地铁建设当中。” 

    要把这么大的钢结构部件运到现场,在当时来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生产厂家在八号码头附近,现在看起来这段运输距离很近,但在当时运输车要开一夜才能过来。”郭道军解释,首先,构件体积大、重量大,为了不妨碍交通,只能深夜运输;第二,拉着这么沉的构件,运输车的行驶速度只有5km/h,旁边还要有人一直步行护送;第三,当时的道路条件不能和现在相比,运输车要一直绕行。经过星夜兼程,构件终于到达施工现场,但是要吊装这么重的构件,也是一件麻烦事。“我记得最多的时候我们找了4台吊车同时发力才将构件举起。当时青岛哪有那么多吊车,有一台还是从其他城市借来的。”郭道军笑着说。 

    时年42岁的郭道军由于之前参加过杭州路立交桥、瑞昌路、四流中路等多个道桥项目,被任命为该项目的项目总工。“当时为了修海信立交桥,1994年我市先打通了标山路、延吉路,然后在1995年1月6日,海信立交桥正式开工,封闭交通施工,车辆经标山路、延吉路绕行。”郭道军回忆,海信立交桥是当时青岛最大规模的一座立交桥,规划为三层变型环式立交。其中,上层为人字型定向匝道,中层为直径55米的环岛,底层为人字型地道,中层环岛连接五个路口,底层地道为快速路通道。 

    横架“飞虹”立体交通烈焰传奇私服畅达全城青岛跨入立体交通“快时代”

    [摘要] 交通被称为现代经济发展的“血管”,交通线网的完善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城市从诞生、发展以来就一直与交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持续完善立体式交通线网,提升城市品质。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