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一是大部分果樹沒人管理,長虫、花皮的果實佔了大部分,隻能選出一至二成的果實進行鮮銷,其它的隻能作為加工果賤賣。二是沒有推廣矮化技術,致使採摘成本過高。三是品種太多太雜,石蟆種植的果橄欖品種多達幾十上百種,混在一起隻能作為普通果銷售。
急需對現有果樹提檔升級
2017年,何春梅一個人完成了530萬元電商銷售,一舉帶活了當地的果橄欖產業。目前,當地的果橄欖收購價已由4年前的最高5角一斤提高到了現在的2元一斤。在她的帶動下,石蟆鎮已組建10個橄欖專業合作社和1個橄欖協會,有兩家公司開展橄欖種植生產管理和技術推廣服務。而何春梅本人也牽頭成立了蜀津橄欖農業合作社,帶著226戶橄欖種植戶搭上了互聯網+產業振興的致富快車。
經反復查找原因,她才發現,原來是採摘方式出了問題。石蟆的果橄欖因多年無人管理,樹普遍長到七八米高,農民都是用棍子將果子打下來。碰撞的部位過幾天就會發黑。何春梅不得不自己爬上樹去摘果橄欖。果然,這些上樹摘下來的果橄欖再沒出現損傷情況。
為引導果農推廣這些技術,何春梅已出資18萬元流轉了30畝橄欖基地,開展相關技術推廣工作。她認為,若能把石蟆的7萬畝果橄欖進行提檔升級,至少可實現4億元年產值。
“以前的果橄欖,爛得滿地都是!”石蟆鎮鎮長周毅說,該鎮7萬畝果橄欖大多是2000年退耕還林時期種植的。當地自然條件適宜種植果橄欖,全鎮200年以上橄欖古樹有近百株。但這些果橄欖在2007年前后大面積投產后,農民除了自己食用,根本賣不出去。
原因是什麼?
12月15日,江津區石蟆鎮舉行第三屆富硒橄欖文化節。重慶日報記者從活動現場獲悉,該鎮幾年前幾乎無人問津的7萬畝果橄欖,在一名90后姑娘的帶動下,現已成為當地炙手可熱的“搖錢樹”。
家鄉的橄欖樹終於變成了“搖錢樹”,但何春梅卻高興不起來。
自己爬上樹去摘果橄欖
以前的果橄欖爛得滿地都是
2015年,何春梅回家鄉創辦了重慶市江津區淘家鄉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開始在淘寶、天貓、拼多多等平台上開網店銷售果橄欖。
這姑娘名叫何春梅,土生土長的石蟆人。
何春梅在福建讀了4年大學,她發現福建人很喜歡吃果橄欖,最普通的也要賣七八元一斤,而老家的果橄欖隻要幾角一斤,甚至不要錢,她認為這是一個大商機。
“我們這7萬畝果橄欖,連十分之一的效益都沒有發揮出來!”何春梅說,福建的果橄欖種植基地,一戶人家一年掙幾十萬元是很輕鬆平常的事,而石蟆的果農,一戶也就掙個幾千元。
何春梅說,果橄欖在福建、廣東、江蘇、浙江、成都等地都有很大的消費需求。她認為,現在急需推廣密植矮化、高接換種、加強管理等技術,對現有的橄欖基地進行提檔升級。
經多方打聽,她發現鄰近的四川省合江縣,有一支專門採摘果橄欖的隊伍。何春梅與他們展開合作,並培訓了50多名採摘工,最終解決了貨源不足的問題。
由此,何春梅一開始就採取低價競爭策略,4斤裝包郵,總共隻要12.9元。她短時間內就收到了很多訂單。但顧客收到的果橄欖普遍發生損傷情況,她隻能重新補貨,最新烈焰私服,為此虧了1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