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新市民”——宁夏石嘴山接纳西海固移民调查

  •   为确保移民“移得来、稳得住、能致富”,市财政决定五年间拿出2.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移民接纳安置,,同时将每年一般预算收入新增部分的30%用于移民工程;而处于移民接纳安置一线的大武口、惠农和平罗三区县,更是从资金支持、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等诸多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根据自治区统一规划,石嘴山市需接纳安置1万余户约4.6万移民。在全市各级干部参加的移民接纳安置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彭友东反复讲:“这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一定要带着感情和责任,付出百倍的精力,妥善接纳安置好移民!”
      平罗县向移民承诺:户均建一套住房、一座养殖暖棚、一栋移动拱棚,人均提供一亩耕地。现已建成移民住房1200套、移动拱棚480栋,平整开发水浇地6000亩,发展枸杞等特色种植1500亩。

      从六盘山区的西海固到贺兰山麓的石嘴山,南北相距400多公里,地理环境和人文习俗迥异,但移民刘学刚却丝毫没有感觉到排斥和歧视。这名已过不惑之年的农家汉子由衷地说:“当地人都亲切地叫我们新市民,大伙在这里的感觉就像在老家一样自在!”

      带着感情和责任接纳
      “新市民、新家园、新生活”
      面对新时期的新任务,石嘴山市委、政府几经磋商谋划,最后根据移民各自的意愿和家庭条件,开辟了两条接纳安置渠道:4213户生态移民定居平罗县,主攻特色农业;5913户劳务移民落户大武口和惠农区,专事劳务经济。

      新华网银川7月12日电(记者姜雪城)在城市的一边,2500余套框架结构的劳务移民安置楼拔地而起;在城市的另一边,1000多名先期到达的劳务移民已经在企业上岗,用双手编织美好未来。上世纪50年代,五湖四海的能源建设者集聚宁夏贺兰山东麓,戈壁荒滩上因煤而兴崛起工业重镇石嘴山市。今天,他们的后辈又敞开胸怀,热情拥抱前来落户的新市民西海固移民。
      隆湖移民的今天,就是新市民的明天。28岁的新移民张鹏辉为验证劳务移民能否安家立业,今年3月响应政府部门适应性就业搬迁的召唤,告别妻子和孩子,先行走出老家的旧窑洞,来到了即将举家落户的“第二故乡”惠农区。
      一声“新市民”,几多兄弟情。在一个个移民安置点和用工企业,市长张作理曾再三强调:“我们要像对待上门女婿一样,让"新市民"们放心搬过来,安心住下来,顺心干起来,早日脱贫致富!”

      为实现移民搬来后能够顺利进厂务工挣钱的设想,惠农区在摸清辖区内用工企业的空岗和薪酬后,先期从移民迁出地搬迁来的560名青壮劳力,经过带薪培训,现已全部进厂入企务工挣钱,人均月工资少则1500元,多则3000元以上。




      在去年试点接纳安置“新市民”3453人的基础上,今年石嘴山市计划大规模接纳安置1.3万人。尽管实际工作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可是一幅幅安置图依然在按既定时间表徐徐展开。
      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这个宁夏第二大城市就以兼容并蓄的开放姿态接纳3万多西海固贫困移民,发挥工业企业集中的优势,“以工代农”创建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扶贫方式另辟蹊径,开发效果非常明显。


      隆湖移民的今天,就是新市民的明天
      2011年,宁夏启动一项规模空前的扶贫工程:“十二五”期间,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搬迁35万贫困农民,安置到近水、沿路或靠城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帮助他们彻底拔掉穷根。
      “我喜欢新市民的生活,不愿再回老家受苦!”张鹏辉说,“老家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全家吃窖水,种坡地,辛苦一年连1万元收入都没有。现在我住宿舍楼,喝自来水,按时上下班,每月稳定地有3000多元装进口袋。将来全家人搬过来,保准会很快过上好日子。”

      作者:姜雪城


      寻访隆湖移民生活的变迁轨迹,20多年来“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他们的年人均纯收入已由最初的64元翻番增至5425元,年家庭纯收入超过10万元的相当普遍。




      大武口区在新城区临路、靠湖、近城的黄金地段分土划地,动工营造花园式的“新市民”家园。一期1272套移民安置楼房已经完工,床、厨具、桌凳、柜子、电话等统一配备,移民择日就能搬迁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