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战场后勤保障 无人技术堪当大任

  •   近日,由国防大学和张掖市等多方联合实施的运输无人机中远程、大载荷保障演练成功举行。这次演练设置了运输无人机快速装载、中远程飞行和智能空投等3个训练课题,目的是验证大中型无人机战略战役支援保障能力,进一步牵引未来联合作战勤务保障理论的深化研究。

      有关报道显示,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近年来一直在探索无人智能技术在后装保障领域的转化应用(即无人智能化保障),并已成功进行了多次演练。

      那么,什么是无人智能化保障?这次演练有何亮点?中远程、大载荷又该如何理解呢?

    未来战场后勤保障 无人技术堪当大任

    美军K-MAX无人货运直升机

      对此,科技日报记者对演习执行导演、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联合后勤保障系副主任毕光远进行了专访。

      首次实现载重与飞行“双五百”目标

      无人智能化保障是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人对保障装备的远程操控,从而完成后勤保障任务的过程。

      “此次演练实现了无人化保障装备由小型向大中型的升级,对打通无人机保障供应链、扫除特殊地域保障盲区盲点具有重要意义。”毕光远在采访中表示,“该演练还填补了我军在中远程、大载荷运输无人机领域的空白;推进了无人化保障链路由战术层级‘最后一公里’向战略战役层级的跨越,作战保障由内陆平原向复杂地域的跨越;首次实现运输无人机载重500公斤、飞行500公里的‘双五百’目标。”

      那么,投送距离突破500公里,投送重量达到500公斤,这两个数据又意味着什么呢?

      “之前的无人机演练,着重探索‘战场最后一公里’的保障和无人机蜂群式保障,而此次演练是在前期基础上实现的新跨越,从而整体形成从一线到后方全覆盖的运输投送链路。”毕光远说。

      记者了解到,2018年初空军后勤部举行了一次军地联合演练,是我军首次运用无人机参与后勤保障。那次演练模拟了某阵地雷达受损,急需更换部件的情形。因地面交通遭袭受阻,南部战区空军某基地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联合地方物流公司,实施中型物流无人机空投补给保障。演练主要采用了中型固定翼无人机和小型多旋翼无人机。

      “此次演练与以往演练很大的一个不同就是实现了‘双五百’,这是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大型运输无人机实施战略战役保障的重要标志。”毕光远强调。

      外军无人化保障发展迅猛

      从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看,新技术的发明首先会用于军事领域,无人装备也是如此。自诞生以来,人类就一直在尝试着将其用于军事。当前,无人装备除了执行察打任务之外,也广泛应用于后勤保障等领域。

      无人智能化保障装备可分为地面、空中、水上3类。其中,地面装备主要有4类,战术补给运输、战术工程保障、伤员后送和运输、仓库保卫;空中装备主要有3类,战术空中补给、中远程空中运输、无人机空中加油。

      “目前外军在无人化保障装备方面发展非常迅猛,美军每年拨款数亿美元,组织大批专家研制了100多种军用机器人,而俄罗斯也已研制出30余种军用机器人。”毕光远介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美军K-MAX无人货运直升机、美军MQ-25无人加油机、“大狗”机器人等。

      例如,K-MAX无人货运直升机,吊挂能力达2720公斤。它实际上是在商用直升机的基础上改装而成,属于单旋翼无人机。早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就成功运用K-MAX无人货运直升机,昼夜不停地担负前进基地短距离、小批量物资再补给任务。K-MAX在阿富汗运用多年,为美国海军陆战队输送了超过2000吨的物资,执行了数千次补给任务,经历了实战检验。

      再比如MQ-25无人加油机。该机又名“黄貂鱼”,烈焰传奇网页私服,未来将为舰载机提供空中加油支持,让美军航母可以在更远离海岸线的海域发起攻击。去年8月30日,美国海军宣布波音公司取得了MQ-25A竞标的胜利。在美国海军发布的标书中,要求MQ-25能携带6.8吨燃油用于空中加油,在距航母930公里的位置为有人驾驶战斗机加油。典型情况下,能使战斗机作战半径增加560—740公里。

      走向战场前尚需解决多个难题

      有专家此前对记者表示,无人机用于后勤保障,可以在环境恶劣、安全威胁高、物流资源匮乏的场景下使用。这不仅是手段的提升,更是能够弥补军事物流短板弱项,真正实现“门到门”保障,提升保障效率的倍增器。

      那么,使用无人机是未来军队后勤保障的新方向吗?

      “经过此次演练的验证,我们看到无人智能化装备具有低风险、易操作、自主性、高效能等特点。”毕光远对此表示,“随着高新技术与军事理论的不断发展,为实现战争‘零伤亡’、应对非常规作战的需求、节约军费开支,无人化智能保障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将与有人装备一同并肩作战。但就目前来看,它还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保障模式。”

      实际上,无人机智能化保障还需攻克一系列难题才能最终走向战场。

      “首先是全面提升改善装备的硬件性能,如研发抗干扰设备、高原小型发动机、水上水下支援保障装备等,确保在空中、地面、水面、水下等多维空间均能完成保障任务。在此基础上,要进行软件系统的升级优化,如飞控系统、定位系统、导航系统等。”毕光远介绍,“从目前看,我军无人化智能装备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今后要以满足后勤保障需求为牵引,加快做好顶层设计,通过统一规划、合力研发、合理利用军地资源等方式,强化人机密切协同,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