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英雄张富清纪事(3)

  •   不止张健全。张富清两儿两女,身边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不知道这段被张富清刻意尘封的往事。或许只有他的妻子孙玉兰是个例外:因为丈夫头顶的疤,因为他腋下燃烧弹的灼痕,因为他那一口被炮火震得早早脱落的牙齿……这些外人不得而知的伤痕,是张富清隐秘无声的另一份报功书。

      转业。国家百业待兴,需要有文化的军转干部支援地方、发展生产。在战场上破敌无数的张富清,这次,祖国需要他去做一个建设者。虽有留恋,欣然领命。

      1948年,淮海激战!西北激战!为阻敌军支援淮海,我西北野战军布局渭北。359旅困敌于蒲城永丰,高墙工事在前,三名解放军战士毅然决然:加入突击队!

      一份立功登记表——“48.6,壶梯山,五师,师一等功,师的战(斗)英(雄)”“48.7,东马村,十四团,团一等功”“48.9,临皋,五师,师二等功”“48.10,永丰,二军,军一等功,战斗英雄”。

      人心都是肉长的。三胡的群众看在眼里,啥样的心门也敞开了,跟着张富清一起抓农业、促生产,共渡难关。

      回老家陕西汉中?挂甲归田,衣锦还乡,似乎是人之常情。

      但这一次,张富清不是孤身一人上路——他没有选择回到家乡,却从家乡带走了一个人:妻子孙玉兰。

      也是到了这时,人们才终于了解张富清隐瞒战功的理由:

      今年九十五岁的张富清,又有了新的任务:向媒体讲出自己埋藏了六十多年的故事。

      一枚奖章——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奖章;

      话虽如此,退休了的张富清,还是将家务多多承担。买菜做饭,清扫打理,为持家分忧尽力。而张富清做家务,也有自己的脾气,透着军人本色:床铺整理,必定符合“军标”,被子用尺子卡成豆腐块;换季的被褥衣物,整齐叠好,打上背包带,“三横压两竖”;物件摆放,各得其所,用后归位;专门收纳的私人物品,譬如装着报功书的红布包,未经允许,亲儿子亲闺女也动不得……行伍生涯,铁的纪律,渗透灵魂。

      聂海波告诉张健全:这次信息采集要详尽登录老兵们的功勋战绩,凡有相关证明,需一齐带来。兹事体大,张健全表示要回去跟父亲“汇报”一下。

      一筹莫展时,一位媒体人给张健全支了“高招”:告诉老爷子,你今天把自己的事迹讲出来,让媒体宣传出去,就是和平年代给党和人民做新的贡献。

      突击队员张富清,八十八岁,向命运发起突击!

      翻武陵山而去,便是张家界风景区,大名鼎鼎;沿酉水而下,便是旅游胜地湘西,鼎鼎大名。来凤在名胜双峰间的谷地,少为人知。2019年4月,才刚刚摘去贫困帽子。

      来凤县城,一处不起眼的巷口,五层高的老式职工宿舍。悬挂着“光荣之家”的一扇木门后,是退休后的张富清终于回到的——家。

      张富清“生产”“分配”两头抓:这一头,想方设法搞起大米加工厂,提高精米供应;那一头,严把分配关,人人都平等。某机关派人来买米,张口就要多分细米,张富清一句话呛回去:群众都不够吃!按规矩办。县里一位领导听闻“提醒”张富清,不要太固执。张富清一番话掷地有声:谁也不能搞特殊,不然就是违反了党的政策!

      聂海波震惊了。一个仿佛从革命故事里跳出来的战斗英雄,一个满载功勋百战而归的战场传奇,此刻就在来凤,鲜活而平静,几十年无人知晓。

      突击队员的突击还在继续。1975年,张富清出任卯洞公社(现百福司镇和漫水乡)副主任。

      他曾经立下功勋。他曾经隐藏功勋。而今,他展示功勋。张富清完成的任务各种各样,但突击队员的身姿从未改变:永远向前,向前!前面,是祖国和人民最需要他的地方。

      张富清对家庭给予的“回馈”很少:做了半辈子干部,家里人没“沾过光”。对家人,张富清心里有一笔账:“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们的最好报答。”“在党的事业上,我们把大家的事办好,我们的小家才会过得舒服。”——谁又能否认呢?今天这个“小家”安居来凤,正是无数个张富清为“大家”奋斗而得。这其中,自然也有张富清本人的一份。

      新中国成立,西北战火未熄,张富清随部队挺进神秘苍凉的新疆大地。出哈密,过阿拉尔,入喀什,冒夏暑冬寒,斗特务土匪,修部队营房,且战且垦荒。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之风吹遍。每每突击在时代前线的张富清,这次也不例外:调任县建行副行长。

      本地汉子名叫张健全。他这次来,是替他老父亲提交材料。老爷子九十多岁,身体还算硬朗。张健全知道父亲是个转业军人,但打他出生起,父亲就已经在地方工作。父亲的行伍生涯,张健全未曾亲见,也很少听说。这次带来的,也只是些最基本的证明。

      “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有多少都牺牲了。他们的功劳,比我要大得多。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摆’自己啊!”

      突击队员,一人身上手榴弹二十多颗,炸药包两个,冲锋枪一挺,全套三四十斤的装备在身,沿城墙砖缝攀登而上。四米多高的城墙,张富清心一横:不成功就牺牲,牺牲也光荣!第一个翻越城墙。敌人惊觉,潮涌而至,八方四围,战成一团。好个张富清,狭路相逢,勇者无敌,手端冲锋枪,火舌所向,无不披靡,七八个敌人应声倒地。才想起,刚才头顶一沉?一摸,一手血:子弹擦过头顶,头皮卷起半边。顾不得,眼前敌人又至。

      然而,战场上没有功成身退,只有突击、突击、再突击!

      老兵严守的“城门”,逐渐向媒体敞开。要采访,要拍摄,只要记者们站到他面前,各种要求没有半个不字——为党和人民完成任务,张富清从不含糊。

      困难,再次横亘于前。进不去出不来的高洞,就像当年碉堡封锁的永丰城。必须得炸出一条通路来——那就炸!张富清亲自披挂,领着村民,炸山修路。

      从“一五”计划到困难时期,从改革潮起到开放搞活,新中国前行的每一步,张富清都突击在前。在他身后,是生产发展的三胡,是终于通路的高洞,是稳健起步的县建行。留下的,是汗水,是心血,是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日夜夜,以及,两袖清风。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身负功勋的张富清,仍随部队一路进军。战陕中,战陇东,战天水,战西宁……千里奔驰,攻坚克难。战火连天,物资短缺,连鞋子都要靠编草鞋自给自足;祁连山中,九月飞雪,百余名战友长眠风雪之中。此时,新生共和国的筹备热火朝天,张富清和战友们却依旧在战火中前进、前进、前进。

      二

      张富清到来凤,却与这份“少为人知”大有关联。

      突击!突击!突击!

      这个三胡区,有点来头。来凤民谚里,人称“穷三胡”:土地贫瘠,灌木丛生,农业基础差,许多群众穷得缺衣少食。又赶上连年大旱,粮食歉收,不少人饿得身上浮肿。

      从恩施机场下飞机,驱车一百多公里,辗转进入鄂西南的最远端。湘鄂渝三省份交界处,便是“一脚踏三省”的来凤县。

      战士对纪律的遵从,党员对人民的忠诚,这两种品质,日渐熔铸成他公仆生涯的底色。

      也罢!孙玉兰又不是不熟悉丈夫的脾性,只能依了他。孙玉兰只能捡柴、喂猪、做保姆、干缝纫工,贴补家用。

      惟愿岁月如是静好,生活却总有旦夕祸福。2012年,张富清左膝脓肿,多方问药,竟无计可施。为避免恶化,最终只能做出无奈的选择:截肢。

      “……带突击组六人,扫清敌人外围……”

      英雄卸甲,心底的沙场气概,却从未褪去。

      难!可突击队员,就是来攻坚克难的。

      “我们光当指挥官不行,还要当战斗员。”和什么战斗?和贫困斗,和群众面对的困难斗!突击队员再突击。

      除了“穷三胡”,民谚还有一句“富卯洞”:山中有茶树,林中产桐油,河边有船厂,堪称来凤金库。可这次张富清抱着“肥差”,却挑了最没油水的干法:选了海拔最高、位置最偏、最穷最艰苦的高洞管理区(现高洞村)驻片,一头扎进大山中。

      历史翻回1953年。驰援朝鲜战场的张富清历经月余,终于抵达集结地北京,前线却传来战事缓和的消息。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订。张富清被派往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在天津、南昌、武汉学习文化课。两年过去,张富清在1955年光荣毕业——抉择的时候到了。

      从粮油所到三胡区,从高洞村到县建行,说起好干部张富清,太多人能讲上几句,却没人知道,他曾经历过怎样的硝烟战火,于生死一线间斩将夺旗……

      战场上的星,在来凤依旧默默照耀一方。

      接到采访“任务”,张富清当天都会早早起床,洗漱吃饭,整理仪表。多家媒体来来去去,提问往往有所重复,张富清不急不躁,都回答得妥妥当当。

      当时,正值建行“拨改贷”改革。贷出去能不能收回来,大家心里没底。张富清瞅准贷款大户——国有小型煤矿田坝煤矿,隔三差五去矿上,关注生产运营;到年底,索性拿出自己当年农村工作的法宝:同吃同住。打背包,下厂房,和工人吃住在一起。一线的情况,心里有数,账面有谱。

      无奈之下,只得出“下策”:让张健全“哄”老爷子,说是省里来人了解情况。张富清听说“组织来人”了,同意“公事公办”,几位记者终于得见老英雄。

      永丰一胜,牺牲惨烈,部队一夜之间换了三个营长、八个连长。但战果重大,影响深远。为表彰战功,纵队司令员王震亲自为张富清戴上军功章,西北野战军司令彭德怀,握着张富清的手说:你在永丰战役表现突出,立了一大功哇!红彤彤的报功书,彭德怀签署,直发汉中老家。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