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藏着成都最新烈焰私服人70年的饮食进化论(2)

  •   随着成都国际化不断加强,2005年5月,泰王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正式成立,这让阿诺泰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戢汉昆告诉记者,为保证味道正宗,店内所有原材料都系原装进口。在泰王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成立以前,店内所需食材全靠与旅行社合作等方法“人肉”带回;如今,所有的原材料都可直接进口。

      阿诺泰泰式餐厅

      戢汉昆认为成都人的饮食消费观念也在逐渐升级。“以前顾客进店喜欢点很多菜,龙虾、鲍鱼之类越贵的菜越受欢迎。现在大家消费都非常理性,更讲究品质和健康。”

      正规西餐都是从开胃菜开始,以甜品结束。“在兰香阁吃一顿正规西餐人均200元,来吃的人很少,顾客也大多是外国人和涉外宴请。”当时身为“顶顶洋气的成都饭店西餐厨师”的蒋岙,每月工资也才100来元。

      天府三街,云时节西餐厅藏在一块不起眼的招牌后,这个餐厅每天都在反复上演上述场景。与传统西餐不同,云时节运用了超前的分子料理技术,用化学理论来打破和重建食物的分子结构。“分子料理技术是近几年海外兴起的一个新厨艺概念,成都是在中国接触较早的城市。”云时节的厨师刘培尧告诉记者。

      成都饭店西餐厅

      现在,已在成都生活了14年的彼得·库本斯虽然还不会说中文,但他觉得,找不到外国菜餐厅这件事,已根本不是问题。

      在蒋岙的记忆里,2000年后,科华北路就兴起了诸如“祖母的厨房”等西餐厅,“售卖内容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和平民消费的西式简餐,也是成都最早普及西餐的地方。”而在众多西式简餐门类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肯德基,“炸鸡+可乐”也成为成都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

      典型代表

      一份2012年的《成都商报》报纸被蒋岙保存至今。当蒋岙把这叠得四四方方的小方块递过来时,呈现在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眼前的内容,是一篇关于成都饭店定向爆破拆除的消息。

      1986年,随着成都的发展,成都饭店从市政府招待所变为涉外旅游宾馆,也同时设立了西餐厅。档次升级迎来了人员规模扩充,次年,蒋岙从3000余名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了当年成都饭店招入的80名员工之一。其后不久,又被送往北京、上海、广州学习技术,成为成都第一批做正规西餐的厨师。

    原标题:这里藏着成都人70年的饮食进化论

      最早的酒店西餐厅

      除了西餐,成都第一批酒吧也在成都饭店出现。“酒保和西餐厨师一样,被派往外地接受专业训练,洋酒都是通过国外发往广州,再由广州发到成都,一些高级洋货还要用外汇券购买。”蒋岙回忆,当时一杯普通洋酒就要二三十块钱,好的XO一杯上百。如果在酒吧点一瓶上千元的XO,“旁人就会觉得你超级洋气了。”

      春熙路西段22号的耀华餐厅

      耀华还有一样东西“最巴适”,“当时产出的裱花奶油蛋糕,有时一天做上千个,还供不应求。”

      吃一顿传统西餐大约需要花1个小时,而在云时节,这个时间还要延长一倍。厨师会根据顾客的味觉起伏布置菜品,这样一顿7~12道菜的西餐吃完,人均价格在600元左右。“来的客人以本地为主,越来越多成都人更加享受用餐的环境和过程。”刘培尧说。

      耀华餐厅的历史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它是当时成都唯一对公众开放的西餐厅。由于生意火爆,1983年耀华西餐厅分离出来,成为成都最早的独立西餐厅。成都人的第一口冰镇咖啡,是从这里喝到的。“那时候冰块是很神奇的东西,别说冰镇咖啡,去耀华来一杯冰镇桔子水就已是很时尚的事情了。”50岁的成都市民周真真对记者回忆。

      除了甜蜜了老成都人的舌尖,俄式牛尾汤、大虾布郎酒、法式牛排、红酒猪扒、水果布丁、火腿煎蛋等,这些曾征服了成都人的胃和心的西餐,至今都留在老成都人的记忆中。

      21年前,彼得·库本斯第一次来到成都,“当时找不到我喜欢的炸鸡薯条,也找不到一家喝咖啡的星巴克。”

      耀华虽然停业,但此时的成都,各种西餐厅已遍地都是。

      开店近20年,戢汉昆也从顾客的消费习惯中看到了时代的变化。“最初进店消费的客人大多是商务型,现在则以家庭和朋友聚会居多。”

      外来餐饮品牌扎下根

      “成都造”洋餐品牌崛起

      分子料理来了 成都人越来越享受“吃”

      2012年10月底,成都饭店背向蜀都大道在烟雾中倒下,终结了其28年的历史使命。那一日,蒋岙内心五味杂陈,尽管那时他离开成都饭店已15年。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